本报记者 康劲富才配资
“海绵宝宝是一个可爱、慷慨、友好的朋友,咱们今天就学着把它画出来……”8月14日上午9时,在甘肃兰州榆中县第三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年轻的美术老师王辅民一面在黑板上打出投影,一面对着教室里的20名孩子说道。
课堂内,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铺开画纸,一笔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海绵宝宝”。课堂外,三中教师张少雷正在和甘肃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心理辅导老师联系,美术课结束后,一场心灵治愈之旅的公益课也将在这间教室里开讲。
榆中县发生山洪灾害后,当地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征用54家酒店,设置学校、村委会等集中安置点14个,累计转移安置群众近万人。
榆中三中安置点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主要安置马坡乡马莲滩村的170名受灾群众。安置点上富才配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市场监管人员、心理辅导教师等多方力量,共同守护受灾群众的身心健康。同时,这里还专门为20余名受灾儿童开设了兴趣班,让他们在特殊时期也能感受到陪伴与欢乐。
14日上午,《工人日报》记者走进该安置点,记录下这里曾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一幕幕温情画面。
榆中三中位于榆中县高崖镇,距离县城近60公里。8月8日,这个安静的校园突然沸腾起来。当天下午3时许,安置通知发布:一小时内,全校45名教师全部返校,“火线集结”。
打扫教室,腾出宿舍,从当晚9时到次日凌晨2时,180多名受灾村民陆续抵达校园,有教师一面耐心接待着惊魂未定的人群,一面暗暗惊呼道:“大都是老人和小孩啊…… ”
选择三中作为安置点,当地政府有三重考量:学生放假校园空置、毗邻受灾最重的马莲滩村、校门正对面就是榆中县二医院富才配资,“一老一少”医疗救助方便。
“一到这里就有热饭热水,还铺好了新被褥,领了全套崭新生活用品,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马莲滩村二社86岁的沈玉莲老人回忆道。
“看到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还有好多志愿者在服务,在武汉的孙子一下就放心了。”81岁的张彩霞老人一到安置点后就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录了视频,传给儿孙们,一家人揪着的心才慢慢放松。原来是听说家里受灾了,当时电话也打不通,在外地打工的儿孙们着急买好车票要赶回来。
灾后一周,榆中三中安置点通过精细化物资调配、多维度心理干预、全民化志愿协作,将临时避难所转化为有序社区。校长丁兴珍说:“现在情况好多了,大家都慢慢缓过来了。看着受灾群众从最初的慌乱到现在能平静吃饭休息,我们就没白忙。”
“我们刚来的时候,孩子们蜷缩在角落,眼神空洞茫然,有的紧紧抓着大人的衣角不肯松手。暴雨山洪冲垮的不仅是家园,还有孩子们的安全感。”甘肃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心理援助团队抵达安置点时,最初的景象令人揪心。
随后,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10名心理教师通过“一对一疏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受灾的老人和孩子们驱散心里阴霾,还设置“心灵驿站”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
在该安置点,还有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兰州牛肉面,也温暖着人心。
8月9日傍晚,当受灾群众陆续抵达安置点时,一辆载着拉面设备与食材的货车也驶入校园。林和宫兰州牛肉面博物馆的两名“妥师傅”主动请缨,驱车3小时从兰州城区赶到高崖镇,迅速在校食堂门口支起临时面摊,架锅烧水、揉面扯条,在次日清晨便将牛肉面递到了受灾群众手中。
汤清面白,一碗见山河。灾后这一周,两位“妥师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摔打的韧劲,只有热汤在碗中升腾的暖意,每一碗面都盛满了“洪水无情、人间有爱”的善意真情。
(本报兰州榆中8月14日电)富才配资
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