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左岸华霖资本
认识几位本地做文旅的朋友,聊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个理念,兴致很浓,但却常常因为不知如何落地而疑虑,似乎文化对旅游的推动不过是纸上谈兵。有时候大家还开着玩笑说:通州和成都之间,就差一首《成都》;通州城和凤凰城之间,就差着一本《边城》。确实,缺少《雨巷》,戴望舒笔下的江南雨韵便少了诗意栖居。当游人漫步绍兴,一定要寻找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与乌篷船……
网红打卡地 摄影 左岸
和那些自带“诗和远方”流量、业态成熟的城市不同,通州是个古城,却又经历了由盛及衰的年代,通州又是个百废待兴的新城,以文塑旅?通州有木有?答案是肯定的,通州这两位著名作家刘绍棠和王梓夫,早就做到了。
漕运码头景区停泊的游船 摄影 左岸
从当代来说,出生于通州马驹桥驸马庄的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梓夫先生的长篇小说《漕运码头》问世于2003年,由此改编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漕运码头》2009年初由北京电视台独家播出,轰动全国。其故事取材于清中期通州的漕运码头,因此绝大部分场景都取自通州。为了支持该剧的拍摄,通州区特意投资一千多万元兴建了京杭大运河通州段的第一座仿古漕运码头,并开放了运河沿岸所有自然景观供剧组拍摄。如今,位于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漕运码头景区已经成为了热门打卡地,小说中挖掘出来的通州独有的“开漕节”,已经成为副中心每年的一项大型文旅活动,盛况空前。难怪被媒体赞誉为:“写小说追回一段漕运历史,拍电视留下一座永久建筑,王梓夫文字码活一码头”。
今日的刘绍棠笔下运河西集段风光 摄影 左岸华霖资本
通州还有一位大家前辈,出名早,那时虽没有“以文塑旅 ”这个名词,但是其理念和做法如出一辙。他就是生长于运河畔通州儒林村有着“运河之子”“神童作家”之称的刘绍棠,他对于家乡的爱是炙热的:“写小说是要感情用事的。我热爱我的多情重义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热爱我的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热爱我的家乡的一草一木,笔充满感情,竟将我那巴掌大的生身之地描写得风景如画,色彩缤纷,吸引了一些读者,产生到我的家乡旅游观光的雅兴。”其用情至深,甚至引得同行都闹了一次乌龙。
在1988年出版的《我的创作生涯》一书中,刘绍棠回忆:“1956年春夏之交,天津作家协会的朋友们到北京参观一个展览会,他们不坐火车,却租用了一辆大轿车,为的是途经我的家乡,观赏一下我的家乡的风景。大轿子车沿京津公路北上,在我的家乡渡口停下来,朋友们下车站在渡口,回忆我在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东张西望,大失所望,指手划脚,大呼上当。事后,他们说我文过其实;我却不肯认错,反倒说他们只为看景,心中无情。两下各执一端,都有道理 ”。
那时的刘绍棠,只有20岁,却已蜚声文坛,对于家乡的爱,也许有些执着偏颇。但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仍然不改初心,反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至今仍然认定,观赏风光必须使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交融,才能进入审美的佳境”。
刘绍棠复出后,正值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打片盛行,《少林寺》《方世玉》《瓜棚女杰》《神秘的大佛》这些影片非常卖座,每到放映期,用万人空巷来形容都不为过。《瓜棚女杰》就是根据刘绍棠创作的中篇小说《瓜棚柳巷》改编,故事的地点发生在京东北运河畔。影片拍摄于1984年4月,大部分镜头是实地实景拍摄,而群众演员全部是刘绍棠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他又不淡定了,“我观看了样片,大为惊讶,一是惊讶我的家乡的风光景色如此优美迷人,二是惊讶我的乡亲们竟有如此无师自通的表演才能。于是,我感到惭愧。我哪里是文过其实,分明是文劣其实。开采要广,开掘要深,我还得大鼓劲,更努力,写出我的乡土的千姿百态”。
以电影《瓜棚女杰》为蓝本制作的连环画
据《通州文化志》记载,《瓜棚女杰》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在通州摄制时,当时的县文化馆还派员给与协助,拍摄快结束时,县文化馆“特邀珠影《瓜棚女杰》摄制组在通演员,举办交谊舞培训班,历时月余”。这些事情如果放到现在,有这么多俊男靓女的大明星加持,那绝对是万人空巷,不定迷倒多少粉丝华霖资本,还发愁什么旅游获客。
有人说:文学不仅是风景的描摹者,更是风景的创造者。“运河”就是通州最大的IP,通州作家刘绍棠笔下的运河风情,王梓夫小说中的漕运盛况,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作家诗人咏叹通州,歌赋运河,这无数个口碑传承凝结成地方的文化基因,牢牢地刻印在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吸引无数读者按图索骥。笔者就有着这样一次经历。
有一年春节前夕,笔者请一位国家级协会老领导到通州做客,见面寒暄了一下就没词了,双方很尴尬地坐着。
外面寒天冻地,一片萧杀,北风拍打在玻璃上发出嗖嗖的声音。寒冬下的通州哪里有什么值得去的地方?突然,笔者灵光一闪,随口道:“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想请您参观一下北关的‘二水会流'?”没想到话还没有落,老先生眼球一亮,马上答应:“好呀,看看去!”笔者赶紧手忙脚乱地备车出发,一路上忐忑不安,因为当时通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还没有开始,很多地方脏、乱、差。
俯瞰今日北关五河交汇处 摄影 左岸
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牌 摄影 左岸
当时北关大桥堤坡非常荒凉,而且都是垃圾,西北风一刮,满天的浮尘和破塑料袋飞扬起来。笔者怕老先生失望,赶紧用手向南指着拦河坝方向说:当年这里全是运粮食的船,帆樯林立,两边都是码头,日夜不停地卸货。老爷子“啊、啊”惊叹,顺着笔者手指的方向扬起手来向远处眺望,其实,远处除了一片灰蒙蒙,什么也没有。就这样,我们一边走一边说,笔者把曾经听到的学到的与运河有关的历史一股脑地端了出来,老先生很兴奋,一直到中午吃饭,还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地问这问那。
这件事情拉近了笔者和老先生的关系,我们的友谊持续了很多年,而带给笔者思想上的冲击更大,笔者后来自己也有这种感受,一个景点,哪怕再普通,一旦说起它的历史文化渊源,立刻就变得高大上起来。文化感受是一种高级的错觉,它能够给很多事物赋予了超乎于其外在的美好,而全然忘了现实的环境。
欣闻今年通州区将“运河上的通州”作为了今后的大文旅IP,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重点宣传推介,要想让“运河上的通州”在国人和世界人民心目中生根发芽,与其叹息文化推动力不足,不如反思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编辑 柒玖陆十三
邮箱:547842807@qq.com
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